第377章 340:选择和难题(1 / 2)
第342章 340:选择和难题
接下来的几天,王盛的生活节奏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与高效。
白天,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京信大厦的办公室里。
编剧组那边关于《人在囧途》的进展很快,大纲细化后,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囧」境被设计出来,李成功(成功老板)和牛耿(底层小人物)的人物形象也越发丰满。
王盛不时参与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确保喜剧包袱不仅密集,更能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感递进,避免沦为纯粹的闹剧。
他深知,这部看似简单的公路喜剧,要想在贺岁档杀出重围,靠的正是这种「笑中带泪」的真实共鸣。
而在处理公司日常事务丶听取各项目汇报的间隙,王盛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另一个问题,与成龙的合作。
他让李婷婷搜集了成龙近年在好莱坞的所有电影资料丶票房数据丶媒体评价以及行业分析报告。
厚厚的文件堆在他的办公桌上,结合他前世的知识,一个清晰的轮廓逐渐显现。
成龙,这位凭藉《红番区》打开北美市场,又以《尖峰时刻》系列跻身好莱坞一线动作喜剧明星的华人巨星,在2001年初这个节点,正站在一个看似巅峰,实则暗藏危机的十字路口。
《尖峰时刻》(1998)的巨大成功,全球狂揽2.44亿美元票房,不仅让成龙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也彻底固化了他的银幕形象——
一个身手敏捷丶幽默诙谐丶带着异域风情(东方功夫),但本质上能与西方主流(克里斯·塔克饰演的黑人话痨警察)顺畅合作的「安全」的动作喜剧演员。
北美观众,乃至全球观众,买帐的就是这个配方。
然而,这种成功也像一把双刃剑。
好莱坞是类型片和明星制最成熟的工厂,它热衷于复制成功模式,同时也极易将成功的演员「标签化」。
成龙的「生态位」被清晰地界定在「动作喜剧」,尤其是需要有一个插科打诨的搭档的「双雄」模式里。
一旦脱离这个舒适区,市场和他自身的明星光环就会变得不确定。
王盛翻阅着资料。
成龙在《尖峰时刻》之后,尝试脱离该系列的单飞作品,如《西域威龙》(2000年,又名《上海正午》),虽然票房不算差(全球约1亿美元),但口碑和影响力已无法与《尖峰时刻》比肩。
而且这部电影本质上依然是「西部片+东方功夫」的混搭喜剧,并未跳出固有的框架。
他记忆中,成龙在未来几年会推出的《燕尾服》丶《环游地球80天》等脱离核心模式的好莱坞作品,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遭遇了滑铁卢。
最终导致他不得不将事业重心重新转回亚洲,回归更熟悉的华语动作片领域,并开始尝试转型,拍《新警察故事》丶《神话》这类更侧重情感和剧情,甚至带点悲情色彩的角色。
「这就是巨星的光环陷阱啊。」
王盛放下手中的一份北美影评剪报,上面不乏对成龙「重复自己」丶「套路化」的批评。
好莱坞需要他,但可能只需要特定类型的他。
这种被定型的状态,对于一位渴望突破丶且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演员来说,无疑是一种束缚。
而成龙主动向他伸出橄榄枝,其深层原因也在于此。
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内地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希望能找到一个既能发挥他特长,又能帮助他打破些许桎梏,甚至融合东西方元素,实现「软着陆」和转型的合作夥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