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8章 331:我只是想搞事情(1 / 2)

加入书签

第333章 331:我只是想搞事情

另一边。

将公司各项事务梳理清晰,给每条业务线的负责人下达明确目标后,王盛便进入了「咸鱼」状态。

几部电影和电影背后牵连的利益方在春节档大乱斗的时候。

王盛正忙着送温暖。

在李晓冉的别墅……

在和高媛媛共同居住的大平层……

在范小胖居住的公寓里……

在另一间被用作送子房的大平层里和张伯芝……

临近春节,这些女人有的要上春晚,有的要回家过年,王盛才抽身出来,计划自己年后要忙的事情。

……

王盛先梳理了下今年的国内外大事记。

申奥成功丶成功入世……

这一件件事情所串联起来的就是时代大势。

对中国电影行业有直接影响的事件是成功入世。

随着成功入世,作为入世承诺的一部分,中国在2001年后将每年进口的分帐大片配额从10部增加到20部,这给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为应对变局,广电总局在入世之后,于2001年12月18日颁布《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正式强制推行院线制。

要求各省市在2002年6月1日前组建两条或以上的院线,否则将停止供应进口分帐大片。

同时,为适应WTO规则和国内改革需要,有关部门对原有的电影管理法规进行重大修订,有关部门于2001年12月25日公布了新的《电影管理条例》,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核心内容包括:

1丶降低制片准入门槛,首次明确允许国营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机构(即民营公司)从事电影摄制业务,只要符合条件并申请获得《摄制电影许可证》。

这为民营资本进入制片领域提供了法律保障,电影制片厂赖以生存的电影制片权彻底没了。

2丶规范电影审查制度。

这成了无数文艺片导演眼中的河蟹神兽。

3丶鼓励电影出口。

和韩国搞的「文化立国」丶「韩流输出」差不多,反正是要打出去。

文艺片输出,也是吃到了这个风向的红利。

不过,2000年后的欧洲三大电影节获奖者,远远不如2000年前欧洲三大电影节获奖者在国内取得的地位。

第一个拿奖的是开拓者,有所谓的「先登」之功,举国欢庆,因此在国内的地位也相当高,比如张亿某丶陈恺歌。

在他们之后,照猫画虎,以探讨人性为藉口,再拍刻板印象电影的,主流报纸已经很少再给予覆盖全国范围的报导,把某一人抬高到「文化英雄」的地位。

这说明,当某种「电影节美学」(如聚焦边缘群体丶社会苦难丶特定东方意象)被反覆运用后,国内观众和媒体开始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引发关于「自我东方主义」以满足西方评委期待的争议。

使得后来者获奖的「纯粹性」和「荣誉感」在公众认知中打了折扣。

仔细观察会发现,2000年后的许多获奖电影人,在社会上产生的声量极其拉胯,这就是转变。

更有意思的一点,社会大规模批判欧洲三大电影节和欧洲三大电影节有重回神坛迹象的历史瞬间,竟然很巧合的集中出现在短视频自媒体爆发的年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