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6章 324:西巴的野心(1 / 2)

加入书签

第326章 324:西巴的野心

十二月的东北亚,寒流席卷,首尔与东京的街头,呵出的白气迅速消散在乾冷的空气中。

大中小学陆续开始放假,熙熙攘攘的学生潮涌向商业区丶游乐场,以及——新近成为年轻人时尚消遣的现代化多厅影院。

就在这个档口,经过数月的筹备丶宣传与期待,由盛影传媒出品,王盛执导,范小胖丶邓朝主演的《我的野蛮女友》,正式登陆韩国与日本市场。

在韩国,负责引进和发行的,正是与王盛已有成功合作基础的泰元娱乐社长郑泰元。

然而,站在位于江南区论岘洞的泰元娱乐办公室里,透过落地窗俯瞰着楼下为宣传《我的野蛮女友》而悬挂的巨幅海报,郑泰元的心情,却不像窗外那片为了迎合节日氛围而刻意营造的璀璨灯海那般明亮绚烂,反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与凝重。

《我的野蛮女友》在中国的票房奇迹,他亲眼见证。

此次引进,他同样投入了巨大的宣传资源,与朴正炫再度合作推广主题曲,在各大电视台丶电台和年轻人聚集的网际网路论坛进行地毯式轰炸。

预售情况相当不错,他对影片的首周票房抱有乐观预期。

但利润,从来不是郑泰元唯一的追求,甚至不是他此刻最看重的。

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办公桌面,发出沉闷的嗒嗒声。

他的思绪,飘向了更宏大,也更令人焦虑的层面——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

自1998年韩国政府明确提出这一国家战略以来,大力发展电影丶电视剧丶流行音乐等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和对外形象输出的核心手段,已成为韩国政商两界的共识。

政府不遗馀力地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目标清晰而坚定:将「韩流」(Hallyu)吹向亚洲,吹向世界。

在这个举国奋进的背景下,他郑泰元,作为一家娱乐公司的社长,此刻在做什麽?

他在将一部中国电影引入韩国。

这行为本身,在当下的韩国文化语境中,就带着一丝微妙的「政治不正确」。诚然,官面上鼓励「文化交流」,引进优秀外国作品可以丰富国内市场,激发创作灵感。

但骨子里,「文化立国」的核心是「输出」,是「倾销」,是像好莱坞那样,将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包装成商品,强势地推向其他国家。

世界上,目前似乎只有美国的好莱坞拥有对全球,包括对韩国,进行文化倾销的绝对实力和地位。

韩国自身,还处在奋力追赶丶渴望成为「输出方」的阶段。

那麽,像他这样,反向操作,将邻国——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巨大市场潜力,且同样在文化产业上奋起直追的邻居——的作品引进来,意味着什麽?

意味着他未能紧跟国家战略的主流步伐。

意味着他的公司缺乏足够的本土创作能力和输出能力。

意味着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为「他者」做嫁衣。

圈内同僚表面恭贺他眼光独到丶生意兴隆,背地里未必没有「郑泰元只会做二道贩子」丶「靠引进中国片赚钱」的讥讽。这种声音虽然轻微,却像一根根细小的刺,扎在他的自尊和野心之上。

他知道,如果不是借着「中韩文化交流年」的东风,以及此前《初恋这件小事》出人意料的成功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和商业范例,他很难如此顺利地将这部纯粹中国大陆生产丶带有浓郁中国都市气息的《我的野蛮女友》推上韩国的院线。

这种生意,做一笔,就少一分「开拓者」的光环,多一分「渠道商」的标签。

它带来的利润是实实在在的,但对他在韩国文化娱乐产业内部地位的提升,作用有限,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这绝非他想要的长久根基。

他渴望的,是成为像CJ Entertainment丶Showbox那样的行业巨擘,不仅在本土市场呼风唤雨,更能将韩国电影丶韩国明星丶韩国文化成功地推销到海外,尤其是那个近在咫尺丶庞大无比的中国市场。

想到这里,郑泰元的眉头锁得更紧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