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1章 没有一步登天的奇迹(2 / 2)

加入书签

其一,为「焦炭炼钢之成功」。

「臣奉旨于京西门头沟煤矿旁,建立格致理学院之实验工坊。遵陛下隔绝空气,乾馏成炭'之口诀,臣与工匠们用黄土丶砖石砌成土窑,将煤块封于其中,外加热,内乏氧。

初,窑工皆疑,以为此法乃无稽之谈。然数日后开窑,得物色黑而质轻,多孔而坚硬,击之有声。此即陛下所之焦炭』。」

「随之,臣等改造旧式炼铁高炉,加高炉身,并遵陛下「热风』之念,虽未能造出预热风道之铁管,却也试着将鼓风机风口尽量靠近炉膛出铁口,以求风热。

以焦炭代木炭投入高炉,果然,炉中火光非复旧观,其色青白,远观亦觉灼人!所出铁水,清亮如镜,远胜木炭所炼。初,掌炉老师傅见此火色,大惊失色,以为乃鬼』,不敢靠近。臣亲自上阵,稳住。」

「此铁水再经炒钢法锤炼,臣斗胆,取成品一块,与武备院送来之最佳百炼钢佩刀对斩。一击之下,佩刀应声而断,而臣所炼之钢,刃口竟无半点卷曲!」

朱由检的目光落到了匣中最后一件物品上那是一柄三寸长通体漆黑的匕首。

他伸手取过,入手极沉,随手在御案的硬木桌腿上一划,只听「嗤」的一声轻响,仿佛热刀切过牛油,一道划痕已然出现,木屑纷飞。

这,就是未来的颜色和声音!

而宋应星汇报的第二项进展,则更让朱由检感到灵魂深处的震撼。

其二,为「分工与标准化』作坊之验证成功」

「陛下所阐述之分工』与标准化』理念,臣初闻之,亦觉有悖于我中华千百年师徒传承丶匠人自矜之传统。然圣命如,臣不敢不试。」

「臣于学院内,专设一小型作坊,募工匠五十人,不造他物,只造鸟统之「龙头』。臣将此五十人分为五组。甲组,专责切割钢条;乙组,专责打磨外形;丙组,专责钻孔;丁组,专测制作弹簧丶机括等细小零件;戊组,专责组装。并以陛下亲赐丶可精量至毫厘之游标卡尺为绝对之标准,凡尺寸不合者,一律废弃。」

「实验之初,阻力甚大。许多老师傅,平生精通全套手艺,如今只令其日复一日钻孔,或日复一日打磨,皆感大材小用,心生怨言。臣唯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许以倍于寻常之工钱,方使此法得以推行。「

「实验一月,结果令臣震惊!此五十人所产出之合格龙头,竟是此前五十名工匠各自为战时总产量之三倍有馀!且因尺寸划一,任取一部件,皆可与另一龙头完美替换。损坏之龙头,无需整座报废,只需更换损坏之零件即可!」

在奏疏的末尾,宋应星用欣喜若狂的语气总结道:

「陛下!臣终悟陛下所言秩序』二字之真意!此法看似将人变成器物之一环,了无生气,实则将众人之力,拧成一股,其力之大,竟至于斯!

此道之妙,非关个人之技艺高低,乃是一种全新之生产「法度』!此法若能推及天下工坊,军械丶农具丶乃至日用之物,皆出此法,则我大明之国力,将不可限量!这才是真正的天开物』!」

朱由检将三份奏疏整齐地叠好,重新放回案上。

他长身而立,久久不语。

他没有因为孙元化的武器研发充满了挫折而沮丧,也没有因为徐光启的育种计划尚需时日而焦急。

恰恰相反,朱由检感到的,是无比坚实的踏实与振奋。

「好,好,好!」

朱由检连说三个好字,充满了力量!

要要的,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空中楼阁,而是这能够自我生长丶自我叠代的坚实地基!

种子已经发芽,方法已经验证,秩序已经建立!

孙元化奏疏中的那些失败和难题,比一份完美无瑕的捷报,更让他安心!

因为它真实,它指明了下步的方向!」

朱由检缓步走到窗前,夕阳的馀晖正从西华门的方向洒入,将他的身影拉得极长。

此刻,他眼中的孤寂已然一扫而空,运筹帷幄的从容与锐利,再一次出现在了他的脸上。

有了高产的土豆和番薯,移民实边和赈济灾民,便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了线膛枪和开花弹的原型,纵然它们尚不完美,但已经看到了克制建奴铁骑以及未来战争的希望!

有了焦炭钢和标准化生产的萌芽,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鐧!

它意味着廉价而优质的钢铁,意味着可以大规模生产和维修的军备,意味着整个大明底层生产力的革命!

这才是支撑起一切的根本!

旧时代的门阀士族,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东林君子,他们看到这些或许只会嗤之为奇技淫巧,是败坏人心的末流之术。

但他看到的,是一个崭新时代的黎明。

朱由检望着天边那绚烂瑰丽的晚霞,嘴角泛起一抹冷笑...这霞光如此美丽,却也预示着黑夜的降临。

「你们的黄昏,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