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章 · 第 73 章(1 / 2)
第73章·第73章
学生是最容易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抛头颅洒热血的群体。
每到皇朝末年或者皇朝初年,都有关于太学生为时局振臂高呼的记载,绝非近代所独有。
在成年人已经考虑要怎么投降才能利益最大化的时候,这些介于少年和青年之间的年轻人往往奋不顾身地呼吁朝廷改变现有做法。
东汉末年,权宦横行,迫害忠良,数以千计的太学生集体请愿,其中不少人被定义为“党人”遭到诛灭。
南宋初年,奸臣卖国,李纲罢相,太学生陈东与布衣欧阳澈组织万人联名上书请求朝廷改变主意,而后陈东、欧阳澈惨遭诛杀。
可见最书生意气的,正是这些还没踏入仕途的群体。他们对时局、对未来还怀有希望,所以才不顾性命泣血上书,以为这样能改变什么。
韩愈所说的“不平则鸣”,最经常体现在这个群体里。
顾闲曾好奇地趴在墙上看过外面的热闹,有段时间一批一批从门口路过的正是数不清的年轻面孔,以横幅、旗帜和口号抗议当局继续签署卖国条约。
只可惜每次他听口号听得心潮澎湃时都被师父揪了回去,给他安排加倍的活干。
在师父嘴里这些行为是愚蠢的,纯属找死行为。
顾闲那时候还小,听不太懂,后来读的书多了,才知道当这个出头鸟大抵都是要挨枪子的。任何一个长辈哪怕认同这种行为,也不愿意自家孩子参与其中。
不过那场由无数学生和各个无产阶级成员齐齐参与的五四运动,倒是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即便当时也有三十余名学生被捕下狱,但中国北洋政府也因为这过于浩大的反对声潮而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可见声音大不一定是对的,但声音大一定是有力的。
顾闲倒不是想在大明还活蹦乱跳的时候搞什么运动,而是在考虑……是不是可以提前经营出一个类似于《新潮》《新青年》可以发出民众声音的平台,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舆论这种东西是最难掌控的,尤其是明朝的言官群体大多都以死在任上为荣,比如今年国子监新入学的监生之中就有几个是嘉靖时期死谏的言官之子!
徐阶在大搞翻案,给这些言官的孩子统统都安排了国子生名额,顾闲走过某个讲堂时曾经了解到有几个坐在一起聊天的监生属于同病相怜的情况(都死了言官爹)。
怎么才能保证这么一个发声平台建立起来后,不会加重张居正改革的舆论压力?要知道张居正改革到了后期是最讨厌听到反对声音的,到时候说不定会第一个拿这平台开刀!
脑壳痛,脑壳痛。
这不是他一个半大小子该思考的事情。
顾闲又暗自嘟嘟囔囔地埋怨起他师父来,觉得是师父没给他去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才叫他啥都懂一点,又啥都不太懂!
反正离张居正真正当政还有好些年,顾闲也并不着急,决定还是先迈好眼前
名头听起来就很响亮。()
?纘????禘桑???100獼??400獼??1500獼??110獼???????酤???????粙????
?想看春溪笛晓的《食明》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光是这些名头,听起来就是连张元德这么爱玩的人都没听说过的,他已经叫人去定做一批这些项目需要用的体育器材了。
张元德兴高采烈地分享自己即将在国子监留名的事:“闲哥儿说我可以让工匠在各种器材上刻下‘张元德捐赠’的字眼,这样监生们以后到射圃锻炼时都能想起我来!”
徐文璧默默地记下了张元德的介绍,又问他在哪定做的体育器材,回头他也定做一批拿来给底下的侍卫日常训练用。
张元德不疑有他,大方地把自己找的那批匠人介绍给徐文璧。
隔天张元德正在和顾闲讨论体育课的到位率该怎么解决,就见负责出纳收支的典簿满面笑容地带着徐文璧过来参观国子监的射圃。
见到顾闲和张元德两人,典簿领着徐文璧走过来说:“闲哥儿,徐指挥使说要给捐赠一批体育器材,听说你们是朋友,我便把他直接带过来找你了。”
徐文璧现在与其他人一起管着府军卫诸事,因着还没有袭爵,旁人便照着职位喊他一声指挥使。
得知徐文璧来意的张元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