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44章 头孢替代青霉素(1 / 2)

加入书签

当鹰国人还在为青霉素争吵的时候,米国人很聪明,眼光也很毒辣,直接将青霉素定为国家第二优先,仅次于发展原子弹。

并在1943年开始向军队少量提供青霉素,但当时的生产成本极高,只能给有生命危险的伤员使用。

比如1943年前5个月一共生产出5亿单位青霉素,这点产量只能救治180位危重病人,可见青霉素产量之低。

产量低就意味着价格死贵,1943年,青霉素在米国的售价是每剂200美元。

就这价格运到沪海,那价格是翻上几倍的。

根据伟人身边警卫回忆录里记载,1948年伟人有一次出差,在半路遇到了一个病重的小女孩,必须要用青霉素治疗。

但是伟人那时候身上只有宋国母在重庆谈判时送他的7支青霉素,而且当时只剩下了一支。

伟人不顾保健医生的阻拦,坚持将这最后一支宝贵的青霉素给了小女孩使用,才救人一命。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连伟人都搞不到太多的青霉素,否则警卫也不会当做一件大事记录下来。

由此可见,青霉素的价格会有多贵,人家米国自己都生产不了多少,运到沪海和香江,那就是以天价来形容的。

5万单位青霉素换一根31.5克小黄鱼,就这麽简单。

我们国家也是有一部分科学家是有眼光的,知道青霉素的重要性。

比如留洋医学博士汤飞凡,1943年,他就在昆明成功研发出每瓶包含五万单位的青霉素。

当时他的青霉素生产车间条件非常非常艰苦。

用一只破木船作为回收设备,放入湖中进行透析;没有自来水,全靠一台每天用完就要修理的锅炉;胃霉是从自己养的猪的胃里提取使用的等等。

可以说是能把可以利用的东西发挥到了极致,可惜没有办法量产,汤飞凡也一直在想办法改进。

可惜最后汤博士因为受到了冤枉,在58年突然去世了,某些人自毁长城。

后来又有一位留洋医生张为申,带着导师赠与的青霉素样本成功回国,并找到了替代玉米原浆和乳酸的材料,才在1953年正式开始了小规模量产。

但说说是量产了,一家车间十几个员工手工操作,连标准生产线都没有,可见产量之低,完全没有办法供应全国。

按原本的历史,国内绝大多数青霉素都是从香江走私进来的。

本来青霉素就贵,加上走私,所以国内付出了大量的外汇和黄金,也让香江胆子大的人大赚特赚。

霍大亨由此也一跃成为了顶尖富豪家族,他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家也没有亏待他。

当然这一世的历史因为有了林三七的出现就出现了偏差,他通过穿越,运到这个时空起码有几百万瓶了,这极大缓解了国内的抗生素荒。

但不要忘了,这是一个960万平方公里,7亿人口的大国,几百万瓶青霉素扔进去,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张院长突然想到了什麽,郑重说道:

「林部长,还有一个问题我需要向你反应一下,就是青霉素有相当高的过敏率,每年因为注射青霉素针导致的过敏性休克死亡事件,比例非常高。

尤其是沪海第三制药厂生产的青霉素,纯度太杂,过敏率达到了15%,这个数据从临床角度来讲是很可怕的。这点,我们一定要注意。」

这话音一落,坐谈会的不少人都议论纷纷起来。

盛厅长也皱紧了眉头,叹了口气道:

「老张说得不错,刚好我们厅里就发生了一桩医疗事故,我们财务科的一名同志在注射青霉素后,当场就因为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死亡了,非常遗憾。

因为目前国内没有完整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但根据我掌握的消息,进口盘尼西林的过敏率大概在8个点左右,而国产应该是超过15个点。」

林三七点点头,心想这也正常。

哪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016年,青霉素过敏率也在1%~10%之间。

而且要麽不过敏,过敏了就是来势汹汹,如果在大医院还好,如果是抢救设备和药物都缺乏的基层医院,死路一条。

林三七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后,这才无奈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